“问题聋儿”的心理指导与行为纠正
文章发布时间:2016-5-21 浏览人数:19132
“问题聋儿”指的是生理、心理缺陷及后天不良环境的影响,性格发展上有偏畸的聋儿。其外显特征主要表现为打斗、攻击、说谎、惧怕、自残、易怒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聋儿身心健康和个性发展。在聋儿少年时期,这些轻度的心理行为障碍若得不到及时、正确的指导和矫正,到了青年时期,则完全可能造成聋儿社交无能、社会能力下降、反社会倾向、人格、行为障碍等。那么,针对这些情况,教师或家长应从那里着手做起呢? 一、潜心观察研究,掌握聋儿缺陷心理及行为特征
针对“问题聋儿”的客观存在及其预期发展的不良后果,有关心理专家曾特别指出:教师或家长给予孩子的心理行为指导和矫正是十分重要和必须的,应创造一个适应其个性心理健康发展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可实际上,大多数家长或非专业教师往往未予重视,其原因:一是不懂聋儿缺陷心理及聋儿问题形成的根源;二是不注重指导方法的研究;三是没有创造一个适应聋儿心理行为发展的环境。 聋儿后天之所以有如此问题,一方面与母亲在妊娠时接触有毒物或放射线,或有妊娠并发症、合并各种感染有关;一方面与聋儿出生后大量耳毒性药物的使用而导致聋有关。这样,出生前或出生后而导致的聋儿极有可能出现行为问题,但这并不是造成聋儿日后问题的主要根源,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后天教师对聋儿的专制、体罚或变相体罚、家长对子女的过分溺爱、虐待、放纵及社会对聋儿的歧视、不公平待遇等因素。找到了聋儿问题形成的根源,就能有所针对地去顺应其心理发展的理想空间,以阻断其不良心理、行为的发展途径。同样,在聋儿出现心理、行为问题后,也能对其表示一份信任,相信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定能改正不良行为。老师及家长的这份信任和信心鼓励将对问题聋儿的问题矫正,促进其今后的身心及个性健康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二、掌握教育尺度,对“问题聋儿”提出合适的改正要求 “问题聋儿”一般是指心理发育上有不良倾向和表现以及在品行上存在严重缺点的儿童,这些聋儿常被列入“差生”的行列。事实上,这类儿童在学习方面可能并不差。对其“转差”的工作重点应放在思想教育、心理疏导及行为矫正上,与学习补差有着质的区别。一般来说,教师或父母切不可对聋儿教育督促过甚,期望值过高。因为聋儿长大后所表现的傲慢、孤僻、嫉妒等不正常心理,与幼年受其父母及教师的过分督促有关。过高过苛的要求、过甚的督促往往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使其心理上产生压抑感,也容易发生一些过激行为,如逆反等。事实告诉我们,对问题聋儿实施心理指导、行为矫正、剔除其身上的“积垢”,无捷径可走,更不要指望在一朝一夕就能大功告成,而是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根据聋儿心理、行为障碍的程度,制定合适的计划,分阶段有步骤地实施,在不同的阶段提出不同的要求,建立一个多元化的现代教育网络。这样不仅有利于教师的指导计划能得以顺利有效地实施,更能适应聋儿的接受特点,有利于聋儿解决“问题”,重新列入健康发展行列。反之,不仅劳而无功,原有问题得不到解决,而且还会促使其形成傲慢、孤僻、嫉妒等新一轮不正常心理。
三、实施爱心教育,避免消极的惩罚和长期的心理刑罚 一些聋儿之所以最终成为名副其实的“问题聋儿”。除了与自身的残疾等因素有关外,还往往与某些父母或教师的教育方法不当、对聋儿缺乏爱心有关,在平时的生活中,父母容不得孩子出现丁点差错,当孩子偶然做错了一件事后,父母就天天骂,或时常提及此事,长时间表示讨厌她,给予其长期的心理刑罚。通过对其父母的家教指导,使其父母认识到了自己做法的错误,并通过对该生的心理疏导,目前,该生与其父母僵化的关系开始有了缓和,避免了该生想要“远走高飞”的不良后果。确实,有的“问题聋儿”本身就有情绪上的障碍,如果教育者(包括家长)对聋儿缺乏爱心,自身也容易冲动,就好比火上浇油。
四、利用交替作用,以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缺陷心理专家证明:行为问题既可由不良的交替作用而形成,也可有良好的“再交替”加以革除。如果聋儿的欲望得不到正当的途径来满足,无论怎样压抑,它也可以变个形态再出现。消极制止的另一种结果是“阳奉阴违”。“问题聋儿”毛病多,容易遭人嫌弃,如果我们在实施心理指导和行为矫正时,能多看到他们的长处,充分利用再交替作用,创造条件鼓励他们,使他们经历一次又一次的成功,自然就会振奋他们的情绪,变得乐于接受教育。
五、倾听聋儿心声,让孩子回归大自然 “言,心声也”,即便是谎言,也往往能从侧面意识到孩子的心境。高尔基曾说过:谁爱孩子,孩子就爱他,只有爱孩子的人,他才可以教育孩子。作为教师,只要给予孩子慈母般的关爱,抱着“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一切的孩子”的思想而工作,就完全能取得孩子信任、热爱和一份天真无邪的亲情,孩子也就喜欢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尽情向你倾诉,希望得到老师的理解、关爱,得到一份满足,此时,应认真地倾听,用心去品味、去感受孩子内心深处的“声音”,努力帮助他们解开心中的”疙瘩“,消除其心中的烦恼,并充分利用班集体的力量对其不良的心理、行为进行矫正。
但孩子毕竟是孩子,有时会遇到孩子易哭、易怒、不听话、忧郁、懦弱时,教师可以考虑带孩子到室外活动或到大自然中去旅游;家长也可以让孩子和自己一起到田间劳动。总之,是让孩子回归大自然,在大自然中接受熏陶和感染。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十分赞成“莘莘学子”游戏于山水之间。他认为,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中去,不仅能改变一个人的心境,收获一份好的心情,而且还能陶冶人的性情,取得良好的育人效果。 总之,一切“问题聋儿”都是心理不健康的结果,他们的心理问题不是突如其来的,常有一个较长的潜伏期,在潜伏期中,总会表现出一些现象,如果在初期就予以注意,就能做到防微杜渐。比如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及时医治聋儿的疾病、及时对聋儿开展语训、改变父母或师长对待“问题聋儿”的态度,就可以使这些聋儿获得适应生活环境、发展良好品德和个性的新的有利因素,促进聋儿个性的全面发展。
|